蕭同茲傳
葉明勳
蕭同茲(西元一八九五~一九七三年),原名異,號涵虛,字同茲,以字行。少年同學中有蕭同者,字異茲,交相厚,時人建議,蕭異,盍不以同茲字之。後以避禍,遂用此名。
同茲,湖南常寧人,清光緒二十一年農曆九月十八日(西元1895年11月4日)生。其先世居江西吉安,明洪武間,以知衡州府事,徙常寧,愛常寧藍江之幽,築屋而居,至同茲已歷二十世。其父越民,曾行賈於川黔粵贛之間,家道漸裕,生五子,多務農。同茲行三,其後負新聞界碩望,人多不名而以三爺尊之。童年就讀私塾,及長,負笈衡陽,入衡郡聯合中學,凡四年,宣統三年(1911)畢業。民國二年,復赴長沙,入甲種工業學校就讀,六年畢業,先後至長沙電燈公司、湖南兵工廠、第一紗廠,並遠赴天津機械工廠等處任職,雖皆學以致用,然難以展其素志。
先是,同茲就讀工業學校時,國民黨黨人覃振返湖南倡導革命,同茲因受革命思想洗禮,參加國民黨秘密活動。民國三年,即入黨,覃振、袁海鵬為其介紹人,然未為人所知。
當時湖南響應革命最早,國民黨元勳黃興、蔡鍔等人開風氣之先,然以軍閥割據擅權,紛爭不已,地方塗炭,政治環境,極為混亂。青年熱血沸騰,目睹現狀,激於愛國愛鄉,其革新除弊之抱負,蔚為不可屈之正氣,為當政者不容,同茲即嘗相與焉。
民國十一年三月,長沙發生震驚全國之勞工風潮黃龐慘案,緣起黃愛、龐人銓二人為熱血青年,嫉惡如仇,領導組織勞工會,先於《勞工週刊》為文痛斥當時湖南暴政,民不聊生,隨而華實紗廠發生罷工風潮,廠工多達三千餘人,其時趙恆惕主政,終於導致武裝鎮壓,黃、龐二人被捕槍決。二人均為同茲工業學校同學,且亦參與領導,然集會時同茲憑其機智過人,鎮定應付,倖免於難。此事蔡元培等人極為憤慨,曾通電痛斥,全國輿論譁然。
當時湖南青年思想,至為龐雜,有服膺中山先生革命主義者,有醉心無政府主義者,亦有迷惑於馬克思主義者,毛澤東即取以蠱惑不滿現實之青年。同茲雖力斥之,然趙恆惕欲加拘捕時,則取皮袍一件典得銀元三十元以濟之,使其逃逸。十餘年後,同茲曾遇毛於戰時重慶,毛以「古城相會」相稱。同茲雖不諱言為舊識,然自稱以身許國,反共立場不變,如為中共所執,當以身殉之。
民國十二年,同茲與王光輝曾至漢口參與京漢鐵路工人運動,二月七日,罷工工人被槍決多人,各路工人群起反抗,欲謀大罷工,時人稱為二七工潮。是年夏,譚延闓重督湖南,同茲曾被任命為行政委員。
民國十三年,同茲赴上海,參加勞工運動,對抗共黨。其時兩湖勞工在滬代表立場一致,多有往來,皆不屑共黨反叛作為。
民國十四年,上海發生五卅慘案,緣日商紗廠慘殺工人,群起聲援,導致大中學生三千餘人遊行反抗,竟被租界英籍巡捕開槍掃射,死傷三十餘人。人或誤為中共聚眾所領導,實則,此為國民黨黨人為之,當時同茲任職於國民黨勞工部,與黃炎、謝恆龍等,皆在各工廠具有動員之潛力。國民黨上海負責人桂崇基追述此事曾云:「上海同生死共患難之一群,當時對國對黨皆有貢獻,如論事功,推同茲為第一。」同茲其時並參加上海孫文主義學會,後之英美煙草公司二次罷工及反共勞工運動,同茲均曾參與焉。
民國十五年,國民黨主要人物吳鐵城自廣州來滬,晤同茲,深為賞識,二人肝膽相照之訂交,蓋始於此。
民國十六年,同茲由滬赴南京,十七年,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徵集科科長。十八年,調升秘書,時葉楚傖任中宣部長,規模宏備,人才鼎盛,秘書四人,為後人所推崇,即同茲與方治、張廷休、朱榮光四人。同茲主管新聞界聯繫指導。葉楚傖評為「冷靜沈著,深謀遠慮,每於國內外情勢錯綜複雜時,獨能高瞻遠矚,為宣傳作指導」。北伐底定後,同茲曾多次奉派赴平、津、上海與新聞界聯繫,並赴東北調查蘇俄為中東鐵路出兵侵略真相,以訂宣傳政策。會馮玉祥叛變,轉往山西,調查閻錫山實況。未幾,隨吳鐵城復往東北宣慰,乃有「不到東北,不知東北偉大,不到東北,不知東北危機」之名言,蓋紀實也。
民國十九年,同茲再隨吳鐵城赴東北,中央期望張學良歸順,促進國內統一團結,同茲斡旋其間,無不見其肆應之能。
民國二十一年,同茲奉命接長中央通訊社,此為前中宣部長葉楚傖所建議,並力主授以全權,付與足資擴充之經費,成為獨立機構。陳果夫時已為國民黨核心人物,以通訊社、廣播、電影三者為宣傳重要據點,亦力主獨立經營。中國新聞事業至此,乃見其新機運、新境界。 按中央社之前身為國民黨宣傳部通訊社,民國十三年四月一日成立,設社址於廣州越秀南路五十三號,業務僅限發稿。十六年五月,社址遷至南京成賢街國民黨宣傳部,每晚發稿一次,分電訊、本埠新聞及特稿三種。是年九月,社址復遷南京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內。至二十年,設有北平、武漢分社,及上海、杭州、徐州、濟南、開封、重慶通訊員,並設上海電訊處,發英文稿。先後與英國路透社、美國美聯社、法國哈瓦斯社、蘇俄塔斯社訂立交換新聞合約,每日發稿四次,由中央廣播電臺廣播。十六年遷至南京後,同茲已為中宣部主管,中央社所有策劃,無不知之。
民國二十二年,同茲擴展中央社業務計畫,主要如總社增設電務組,接收路透社北平、天津兩電臺,設天津、香港分社,西安辦事處,完成南京、上海、漢口、北平、天津、西安、香港等地無線電通訊網,並設張家口、開封、日內瓦通訊處,與法國哈瓦斯社續訂新聞合約。經情商名學者戈公振代表中央社,出席馬德里國際新聞會議,會後聘為中央社駐日內瓦特派員,以應當時國際會議多集會於日內瓦之需,此在我國新聞界皆為創舉。
民國二十三年,中央社總社增設英文組、徵集組,同茲遴聘英文組主任,極為慎重,曾親往北平,邀任職於北平英文時事日報任玲遜擔任之,其支薪高於社長,一時傳為佳話。以迄二十六年,中央社於南昌、重慶、成都、貴陽、廣州、西安、長沙皆陸續增設分社,並於國內其他重要城市設通訊員先後計十九處。中央社通訊網,至此漸已普及全國。
民國二十四年,同茲接掌中央社已歷三年,社務擴展,聲望日增,遂以高票當選為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。
民國二十五年,東北已為日本侵占,平津處境艱危,北方新聞界巨擘陳博生,迫於情勢,離開其所主持夙有盛譽之《北平晨報》。同茲因陳博生留日多年,深諳日本政情,乃親往禮聘為中央社東京特派員。冀以深入對日觀察,廣搜資訊,後之中央社東京專電,各報皆以頭條新聞爭刊,備受重視,洵為朝野提供極有價值之報導,皆佩同茲深具遠見。陳博生在日亦有物望,為各界所重,以迄抗戰爆發,始返國。是年,同茲領導中央社,另發生兩大事:一為柏林舉行第十一屆世界運動大會,我國組團參加,同茲特派採訪部主任馮有真隨團採訪。一為西安事變,當獲得蔣委員長被拘電訊後,同茲震驚之餘,特囑各分社慎重處理新聞,廣東綏靖主任余漢謀,因得中央社電訊較早,首先通電討伐。《大公報》名報人張季鸞所撰「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」,亦由中央社電臺迅為播出,中央社從此聲名益著。
民國二十六年,中央社總社在南京中山東路購地八畝,計畫建造具有國際性之七層辦公大廈,惜阻於對日抗戰。勝利後雖破土興建,亦未竣工,即行撤退。
抗戰對同茲為一重大之考驗,因中央社能否承擔國家所賦予之任務,將受考驗。其一為戰區日益擴大,中央社須克盡深入採訪,報導演變之責。其二為中央社總社一再播遷,與敵機濫施轟炸,新聞報導必須不受影響,不致中斷,無虧職守。同茲所見甚遠,固知中日戰爭必將爆發,先於民國二十五年,即在重慶裝置二百瓦發報機六架、收報機八架,預作暫時部署。同茲每以人貴自知,錯事尚可諒,誤事則不可救。抗戰爆發後,唯恐力之不逮,曾數請辭社長之職,然未為上峰所允。政府以武漢為抗戰指揮中心時,中央社總社遷至漢口亦達十月。其時社內有人意志消沈,同茲極為沈痛,曾告誡曰:「值茲全國一致同心抗敵之際,同人竟有如此氣餒,令人痛心,今後願者留,不願者可去。」出語嚴厲,一反平時寬容溫厚,聞者為之色赧。中央社總社隨政府遷至重慶後,同茲請陳博生出任首任總編輯,總攬全社業務計畫與指導,因戰區不斷擴大,所派隨軍組,總數當在三十個以上,報導戰訊,成為各報新聞主要之來源。尤可貴者,當時中央社分社撤退皆在國軍之後,潛伏敵後,僅恃密裝電臺與總社聯繫,報導敵後消息。如天津分社,持續達五年之久,始為日方發現。上海分社則至勝利後,從未間斷,冒險犯難,無異地下工作。
抗戰時國外中央社分支機構,先後增設新加坡、紐約、倫敦分社,並在仰光、里斯本、華盛頓、莫斯科、巴黎、柏林分設特派員或通訊員。盟軍方面,如史迪威、蒙巴頓、麥克阿瑟將軍各總部、美第十四航空隊、義大利、西南太平洋、中太平洋各戰場、西歐盟軍總部,皆有中央社記者活躍其間。
敵機之濫炸,重慶於民國二十八年即先遭殃,鐵板街中央社總社被炸全毀,武漢分社主任李堯卿等三人當場殉難。同茲深為痛悼,所幸南京運來資料尚未開箱,電臺在羅家灣亦已另設發報臺。其後在兩路口購得一幢依山而建之四層樓房,並在附近開闢防空洞,可容四、五十人,每遇空襲,即可移此辦公。中央社為各方所矚目之發布戰時新聞,遂以此為其總樞紐。
當時重慶雖為敵機空襲,日有數驚,戰時物資貧乏,然各人不以生活為苦,團結一致,皆有共赴國難、憂患相共之精神。中央社總社每兩週舉行工作小組會議一次,會中有讀書報告、專題討論。每週並舉行學術演講會一次,邀請專家學者主講,社外人士亦多往聽講,為新聞界所稱道。後人所懷念之重慶精神,殆多如此。
抗戰勝利後,美軍公共關係主管宣布世界五大通訊社有優先發送新聞電訊之權,此即中央社與合眾社、美聯社、國際社、路透社。同茲多年卓越之領導,可謂實至名歸。
中央社於同茲接事之初,人員僅二十餘人,至戰後復員,最盛時已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三人。論組織、規模與貢獻,中國新聞史皆為前所未見,論者多以如易以安定環境,不受時局影響,中央社將可發展為世界級之通訊社,足與歐美各大通訊社媲美,並駕而齊驅。
民國三十四年,抗戰勝利,各地區受降典禮,從東京密蘇里軍艦太平洋盟軍統帥麥克阿瑟所主持之受降典禮,以至南京、芷江、臺灣等地區受降典禮,中央社均派專人前往採訪。從恢復原設分社至增設分社或辦事處,中央社記者足跡已遍及全國及世界各重要都市。三十五年三月,中央社還都,至三十六年,總社直轄分支機構共達四十三單位,人才之盛,享譽之隆,允稱鼎盛時代。中央社有其鼎盛時代,然亦有逆境,同茲皆能一身以任之。無論勝利驀然來臨,多為勝利沖昏頭腦,或大陸變色,相率驚惶失措,同茲則始終保持鎮定,不以勝而喜,不以敗而餒,有計畫擴展雄圖,亦有計畫應變撤退。此殆為人之所難,而同茲則能之。
民國三十七年,中央社於徐州會戰後,總社即開始疏散。三十八年二月,總社遷至廣州,裁員僅二百人,十一月,復遷總社於台北。當時無論局勢如何惡化,分散於大陸各地中央社人員,堅守崗位,多為最後撤退之人。如上海分社於共軍入境時,當夜猶發出最後電訊稱:「謹此告別,後會有期。」聞之鼻酸。又如蘭州分社主任唐雄齧雪過崑崙,跋涉三萬餘里,始由印度輾轉來臺,不改其志。貴陽分社主任李良侗、西安分社主任丁繼昶等三人,皆於來臺過海南島墜機殉難,狀至慘烈,其見於忠貞,人皆以此為同茲領導精神之感召,歷劫而不變者。
中央社總社遷臺,社址仍設於台北分社,分社主任葉明勳,原銜命接管日本同盟通訊社臺灣支社,然社址燬於戰時盟機轟炸,乃另覓址。總社業務均與分社合併,以分社原有基礎延續之。
民國三十九年,蔣總統復行視事,同茲為使國際人士瞭解當時自由中國反共奮鬥實況,特邀美國記者二十五人於五月間來臺訪問,行程五日,由北而南,自由採訪,軍方並特邀參觀三軍訓練情形。未一月,韓戰發生,中央社記者李嘉前往採訪,為戰地記者第一人。
政府行憲後,中央社總編輯陳博生膺選為新聞界立法委員,編輯部主任唐際清膺選為國大代表,劉竹舟、唐雄、王文德為候補國大代表。陳博生於立法院提出質詢時遭物議,民國三十九年八月辭總編輯職。同茲以所提質詢如涉及中央社者,皆由彼一人任之,與人何尤。九月,中央社奉命改組,設管理委員會,同茲為主任委員,曾虛白接任社長。移交既畢,同茲約曾虛白,將其總社所存黃金六百餘兩、外匯美金二十餘萬元,悉數移交,此皆未見於清冊者。曾虛白感其忠誠為國,深為敬佩。當時有欲以誣陷同茲者,知而大慚。先總統蔣公聞之,特予召見,嘉勉有加,並聘為國策顧問。至五十三年,中央社管理委員會改組,同茲退休,主任委員由曾虛白繼任。同茲自二十一年接長中央社,至三十九年改組,在任先後共十八年,如併入主任委員,則為三十二年。中央社因同茲而成長而茁壯,其舊屬因尊稱同茲為中央社先生,蓋中央社之精神,皆出同茲培育以成之也。
同茲於交卸社長後,寡言養氣,澹泊自處,為其守身之則。中央社之臧否,從不置一詞,而其舊屬仍多懷念之,皆以同茲為能掖勵、能容忍、能信任,而能令人心悅誠服之領導者。國民黨前輩張群健在時,與人稱同茲,必以其善於處人,與人無爭相推崇。曾虛白亦稱其早年外表為風流瀟灑湖南才子,實則為拚頭顱、噴熱血之革命鬥士。其領導中央社之成功,新聞界前輩黃少谷則心服其以誠相與,知人善任,洵屬知言。
同茲在臺其間,以在野之身,廣結臺灣名流,人皆佩其器度恢宏,謙沖自牧。其對臺灣之貢獻,有足述而見其大者如:
同茲,湖南常寧人,清光緒二十一年農曆九月十八日(西元1895年11月4日)生。其先世居江西吉安,明洪武間,以知衡州府事,徙常寧,愛常寧藍江之幽,築屋而居,至同茲已歷二十世。其父越民,曾行賈於川黔粵贛之間,家道漸裕,生五子,多務農。同茲行三,其後負新聞界碩望,人多不名而以三爺尊之。童年就讀私塾,及長,負笈衡陽,入衡郡聯合中學,凡四年,宣統三年(1911)畢業。民國二年,復赴長沙,入甲種工業學校就讀,六年畢業,先後至長沙電燈公司、湖南兵工廠、第一紗廠,並遠赴天津機械工廠等處任職,雖皆學以致用,然難以展其素志。
先是,同茲就讀工業學校時,國民黨黨人覃振返湖南倡導革命,同茲因受革命思想洗禮,參加國民黨秘密活動。民國三年,即入黨,覃振、袁海鵬為其介紹人,然未為人所知。
當時湖南響應革命最早,國民黨元勳黃興、蔡鍔等人開風氣之先,然以軍閥割據擅權,紛爭不已,地方塗炭,政治環境,極為混亂。青年熱血沸騰,目睹現狀,激於愛國愛鄉,其革新除弊之抱負,蔚為不可屈之正氣,為當政者不容,同茲即嘗相與焉。
民國十一年三月,長沙發生震驚全國之勞工風潮黃龐慘案,緣起黃愛、龐人銓二人為熱血青年,嫉惡如仇,領導組織勞工會,先於《勞工週刊》為文痛斥當時湖南暴政,民不聊生,隨而華實紗廠發生罷工風潮,廠工多達三千餘人,其時趙恆惕主政,終於導致武裝鎮壓,黃、龐二人被捕槍決。二人均為同茲工業學校同學,且亦參與領導,然集會時同茲憑其機智過人,鎮定應付,倖免於難。此事蔡元培等人極為憤慨,曾通電痛斥,全國輿論譁然。
當時湖南青年思想,至為龐雜,有服膺中山先生革命主義者,有醉心無政府主義者,亦有迷惑於馬克思主義者,毛澤東即取以蠱惑不滿現實之青年。同茲雖力斥之,然趙恆惕欲加拘捕時,則取皮袍一件典得銀元三十元以濟之,使其逃逸。十餘年後,同茲曾遇毛於戰時重慶,毛以「古城相會」相稱。同茲雖不諱言為舊識,然自稱以身許國,反共立場不變,如為中共所執,當以身殉之。
民國十二年,同茲與王光輝曾至漢口參與京漢鐵路工人運動,二月七日,罷工工人被槍決多人,各路工人群起反抗,欲謀大罷工,時人稱為二七工潮。是年夏,譚延闓重督湖南,同茲曾被任命為行政委員。
民國十三年,同茲赴上海,參加勞工運動,對抗共黨。其時兩湖勞工在滬代表立場一致,多有往來,皆不屑共黨反叛作為。
民國十四年,上海發生五卅慘案,緣日商紗廠慘殺工人,群起聲援,導致大中學生三千餘人遊行反抗,竟被租界英籍巡捕開槍掃射,死傷三十餘人。人或誤為中共聚眾所領導,實則,此為國民黨黨人為之,當時同茲任職於國民黨勞工部,與黃炎、謝恆龍等,皆在各工廠具有動員之潛力。國民黨上海負責人桂崇基追述此事曾云:「上海同生死共患難之一群,當時對國對黨皆有貢獻,如論事功,推同茲為第一。」同茲其時並參加上海孫文主義學會,後之英美煙草公司二次罷工及反共勞工運動,同茲均曾參與焉。
民國十五年,國民黨主要人物吳鐵城自廣州來滬,晤同茲,深為賞識,二人肝膽相照之訂交,蓋始於此。
民國十六年,同茲由滬赴南京,十七年,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徵集科科長。十八年,調升秘書,時葉楚傖任中宣部長,規模宏備,人才鼎盛,秘書四人,為後人所推崇,即同茲與方治、張廷休、朱榮光四人。同茲主管新聞界聯繫指導。葉楚傖評為「冷靜沈著,深謀遠慮,每於國內外情勢錯綜複雜時,獨能高瞻遠矚,為宣傳作指導」。北伐底定後,同茲曾多次奉派赴平、津、上海與新聞界聯繫,並赴東北調查蘇俄為中東鐵路出兵侵略真相,以訂宣傳政策。會馮玉祥叛變,轉往山西,調查閻錫山實況。未幾,隨吳鐵城復往東北宣慰,乃有「不到東北,不知東北偉大,不到東北,不知東北危機」之名言,蓋紀實也。
民國十九年,同茲再隨吳鐵城赴東北,中央期望張學良歸順,促進國內統一團結,同茲斡旋其間,無不見其肆應之能。
民國二十一年,同茲奉命接長中央通訊社,此為前中宣部長葉楚傖所建議,並力主授以全權,付與足資擴充之經費,成為獨立機構。陳果夫時已為國民黨核心人物,以通訊社、廣播、電影三者為宣傳重要據點,亦力主獨立經營。中國新聞事業至此,乃見其新機運、新境界。 按中央社之前身為國民黨宣傳部通訊社,民國十三年四月一日成立,設社址於廣州越秀南路五十三號,業務僅限發稿。十六年五月,社址遷至南京成賢街國民黨宣傳部,每晚發稿一次,分電訊、本埠新聞及特稿三種。是年九月,社址復遷南京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內。至二十年,設有北平、武漢分社,及上海、杭州、徐州、濟南、開封、重慶通訊員,並設上海電訊處,發英文稿。先後與英國路透社、美國美聯社、法國哈瓦斯社、蘇俄塔斯社訂立交換新聞合約,每日發稿四次,由中央廣播電臺廣播。十六年遷至南京後,同茲已為中宣部主管,中央社所有策劃,無不知之。
民國二十一年,同茲受命為中央社社長時,三十七歲,為一富有事業心與理想之青年。接事前曾先赴上海、平、津等地,分訪新聞界知名人士,廣徵意見,然後晉謁蔣委員長,提出三項建議:
(1) 中央社須獨立經營,成為社會文化機構,社址遷出國民黨中央黨部。
(2) 以新聞為本位,自設無線電新聞專業電臺,發稿有自由裁決之權,不受干預。
(3) 用人行政,社長有自由決定權,不受干預。
蔣委員長均予同意。蒞任後,正名為中央通訊社,社址由南京丁家橋,遷至新街口洪武路壽康里一至三號,賦予中央社新氣象、新精神。一年內先實現之計畫為:
(1) 設南京總社及上海分社,總社分設編輯、採訪、事務三組,每日發稿三次。
(2) 南京總社、上海、武漢分社均設電臺。
(3) 收回路透社在北平、天津發行中文通訊稿之權。
民國二十二年,同茲擴展中央社業務計畫,主要如總社增設電務組,接收路透社北平、天津兩電臺,設天津、香港分社,西安辦事處,完成南京、上海、漢口、北平、天津、西安、香港等地無線電通訊網,並設張家口、開封、日內瓦通訊處,與法國哈瓦斯社續訂新聞合約。經情商名學者戈公振代表中央社,出席馬德里國際新聞會議,會後聘為中央社駐日內瓦特派員,以應當時國際會議多集會於日內瓦之需,此在我國新聞界皆為創舉。
民國二十三年,中央社總社增設英文組、徵集組,同茲遴聘英文組主任,極為慎重,曾親往北平,邀任職於北平英文時事日報任玲遜擔任之,其支薪高於社長,一時傳為佳話。以迄二十六年,中央社於南昌、重慶、成都、貴陽、廣州、西安、長沙皆陸續增設分社,並於國內其他重要城市設通訊員先後計十九處。中央社通訊網,至此漸已普及全國。
民國二十四年,同茲接掌中央社已歷三年,社務擴展,聲望日增,遂以高票當選為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。
民國二十五年,東北已為日本侵占,平津處境艱危,北方新聞界巨擘陳博生,迫於情勢,離開其所主持夙有盛譽之《北平晨報》。同茲因陳博生留日多年,深諳日本政情,乃親往禮聘為中央社東京特派員。冀以深入對日觀察,廣搜資訊,後之中央社東京專電,各報皆以頭條新聞爭刊,備受重視,洵為朝野提供極有價值之報導,皆佩同茲深具遠見。陳博生在日亦有物望,為各界所重,以迄抗戰爆發,始返國。是年,同茲領導中央社,另發生兩大事:一為柏林舉行第十一屆世界運動大會,我國組團參加,同茲特派採訪部主任馮有真隨團採訪。一為西安事變,當獲得蔣委員長被拘電訊後,同茲震驚之餘,特囑各分社慎重處理新聞,廣東綏靖主任余漢謀,因得中央社電訊較早,首先通電討伐。《大公報》名報人張季鸞所撰「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」,亦由中央社電臺迅為播出,中央社從此聲名益著。
民國二十六年,中央社總社在南京中山東路購地八畝,計畫建造具有國際性之七層辦公大廈,惜阻於對日抗戰。勝利後雖破土興建,亦未竣工,即行撤退。
抗戰對同茲為一重大之考驗,因中央社能否承擔國家所賦予之任務,將受考驗。其一為戰區日益擴大,中央社須克盡深入採訪,報導演變之責。其二為中央社總社一再播遷,與敵機濫施轟炸,新聞報導必須不受影響,不致中斷,無虧職守。同茲所見甚遠,固知中日戰爭必將爆發,先於民國二十五年,即在重慶裝置二百瓦發報機六架、收報機八架,預作暫時部署。同茲每以人貴自知,錯事尚可諒,誤事則不可救。抗戰爆發後,唯恐力之不逮,曾數請辭社長之職,然未為上峰所允。政府以武漢為抗戰指揮中心時,中央社總社遷至漢口亦達十月。其時社內有人意志消沈,同茲極為沈痛,曾告誡曰:「值茲全國一致同心抗敵之際,同人竟有如此氣餒,令人痛心,今後願者留,不願者可去。」出語嚴厲,一反平時寬容溫厚,聞者為之色赧。中央社總社隨政府遷至重慶後,同茲請陳博生出任首任總編輯,總攬全社業務計畫與指導,因戰區不斷擴大,所派隨軍組,總數當在三十個以上,報導戰訊,成為各報新聞主要之來源。尤可貴者,當時中央社分社撤退皆在國軍之後,潛伏敵後,僅恃密裝電臺與總社聯繫,報導敵後消息。如天津分社,持續達五年之久,始為日方發現。上海分社則至勝利後,從未間斷,冒險犯難,無異地下工作。
抗戰時國外中央社分支機構,先後增設新加坡、紐約、倫敦分社,並在仰光、里斯本、華盛頓、莫斯科、巴黎、柏林分設特派員或通訊員。盟軍方面,如史迪威、蒙巴頓、麥克阿瑟將軍各總部、美第十四航空隊、義大利、西南太平洋、中太平洋各戰場、西歐盟軍總部,皆有中央社記者活躍其間。
敵機之濫炸,重慶於民國二十八年即先遭殃,鐵板街中央社總社被炸全毀,武漢分社主任李堯卿等三人當場殉難。同茲深為痛悼,所幸南京運來資料尚未開箱,電臺在羅家灣亦已另設發報臺。其後在兩路口購得一幢依山而建之四層樓房,並在附近開闢防空洞,可容四、五十人,每遇空襲,即可移此辦公。中央社為各方所矚目之發布戰時新聞,遂以此為其總樞紐。
當時重慶雖為敵機空襲,日有數驚,戰時物資貧乏,然各人不以生活為苦,團結一致,皆有共赴國難、憂患相共之精神。中央社總社每兩週舉行工作小組會議一次,會中有讀書報告、專題討論。每週並舉行學術演講會一次,邀請專家學者主講,社外人士亦多往聽講,為新聞界所稱道。後人所懷念之重慶精神,殆多如此。
抗戰勝利後,美軍公共關係主管宣布世界五大通訊社有優先發送新聞電訊之權,此即中央社與合眾社、美聯社、國際社、路透社。同茲多年卓越之領導,可謂實至名歸。
中央社於同茲接事之初,人員僅二十餘人,至戰後復員,最盛時已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三人。論組織、規模與貢獻,中國新聞史皆為前所未見,論者多以如易以安定環境,不受時局影響,中央社將可發展為世界級之通訊社,足與歐美各大通訊社媲美,並駕而齊驅。
民國三十四年,抗戰勝利,各地區受降典禮,從東京密蘇里軍艦太平洋盟軍統帥麥克阿瑟所主持之受降典禮,以至南京、芷江、臺灣等地區受降典禮,中央社均派專人前往採訪。從恢復原設分社至增設分社或辦事處,中央社記者足跡已遍及全國及世界各重要都市。三十五年三月,中央社還都,至三十六年,總社直轄分支機構共達四十三單位,人才之盛,享譽之隆,允稱鼎盛時代。中央社有其鼎盛時代,然亦有逆境,同茲皆能一身以任之。無論勝利驀然來臨,多為勝利沖昏頭腦,或大陸變色,相率驚惶失措,同茲則始終保持鎮定,不以勝而喜,不以敗而餒,有計畫擴展雄圖,亦有計畫應變撤退。此殆為人之所難,而同茲則能之。
民國三十七年,中央社於徐州會戰後,總社即開始疏散。三十八年二月,總社遷至廣州,裁員僅二百人,十一月,復遷總社於台北。當時無論局勢如何惡化,分散於大陸各地中央社人員,堅守崗位,多為最後撤退之人。如上海分社於共軍入境時,當夜猶發出最後電訊稱:「謹此告別,後會有期。」聞之鼻酸。又如蘭州分社主任唐雄齧雪過崑崙,跋涉三萬餘里,始由印度輾轉來臺,不改其志。貴陽分社主任李良侗、西安分社主任丁繼昶等三人,皆於來臺過海南島墜機殉難,狀至慘烈,其見於忠貞,人皆以此為同茲領導精神之感召,歷劫而不變者。
中央社總社遷臺,社址仍設於台北分社,分社主任葉明勳,原銜命接管日本同盟通訊社臺灣支社,然社址燬於戰時盟機轟炸,乃另覓址。總社業務均與分社合併,以分社原有基礎延續之。
民國三十九年,蔣總統復行視事,同茲為使國際人士瞭解當時自由中國反共奮鬥實況,特邀美國記者二十五人於五月間來臺訪問,行程五日,由北而南,自由採訪,軍方並特邀參觀三軍訓練情形。未一月,韓戰發生,中央社記者李嘉前往採訪,為戰地記者第一人。
政府行憲後,中央社總編輯陳博生膺選為新聞界立法委員,編輯部主任唐際清膺選為國大代表,劉竹舟、唐雄、王文德為候補國大代表。陳博生於立法院提出質詢時遭物議,民國三十九年八月辭總編輯職。同茲以所提質詢如涉及中央社者,皆由彼一人任之,與人何尤。九月,中央社奉命改組,設管理委員會,同茲為主任委員,曾虛白接任社長。移交既畢,同茲約曾虛白,將其總社所存黃金六百餘兩、外匯美金二十餘萬元,悉數移交,此皆未見於清冊者。曾虛白感其忠誠為國,深為敬佩。當時有欲以誣陷同茲者,知而大慚。先總統蔣公聞之,特予召見,嘉勉有加,並聘為國策顧問。至五十三年,中央社管理委員會改組,同茲退休,主任委員由曾虛白繼任。同茲自二十一年接長中央社,至三十九年改組,在任先後共十八年,如併入主任委員,則為三十二年。中央社因同茲而成長而茁壯,其舊屬因尊稱同茲為中央社先生,蓋中央社之精神,皆出同茲培育以成之也。
同茲於交卸社長後,寡言養氣,澹泊自處,為其守身之則。中央社之臧否,從不置一詞,而其舊屬仍多懷念之,皆以同茲為能掖勵、能容忍、能信任,而能令人心悅誠服之領導者。國民黨前輩張群健在時,與人稱同茲,必以其善於處人,與人無爭相推崇。曾虛白亦稱其早年外表為風流瀟灑湖南才子,實則為拚頭顱、噴熱血之革命鬥士。其領導中央社之成功,新聞界前輩黃少谷則心服其以誠相與,知人善任,洵屬知言。
同茲在臺其間,以在野之身,廣結臺灣名流,人皆佩其器度恢宏,謙沖自牧。其對臺灣之貢獻,有足述而見其大者如:
其一,同茲以碩望致力於新聞教育,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創辦人成舍我籌備創校時,邀同茲與于右任、王雲五、黃少谷等人為發起人。初為職校,改制專科,同茲即被推為董事長。平時用心至專,對新聞教育,多有遠見。
其二,同茲為臺灣廣告事業開拓前所未有之境界,廣告事業勃興,有裨經濟繁榮,至為顯見。而其創始實出於同茲所領導之國華廣告公司,先與日本最大廣告公司電通合作,繼則促進廣告企業化、專業化,從此專業廣告公司競相創立,蔚為後來之盛況。
其三,協助創設榮星花園,為臺灣休閒生活開創新景觀。花園創辦人辜偉甫為實現其理想,不惜投以鉅資,請同茲出任董事長。土地如何取得使用以至籌畫,極費周章,皆恃同茲幕後為之斡旋解決。其地雖已成為陳跡,然人多懷其舊澤,樂道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