緬懷前賢 尋找初心
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關注在時代變遷、新聞產業所面臨的衝擊及產生的變化。在數位時代,全球新聞媒體營收遭到數位平台的掠奪及壟斷,本片透過走訪第一線新聞人,以了解台灣新聞產業當下所面臨的挑戰及因應?希望集思廣益激盪出多元觀點、同時凸顯不同世代新聞人的風格典範,以啟發新一代的新聞人,在嚴峻挑戰中不失去希望,把文明帶向更美好的未來!
「星星之火 : 新聞人的一生志業」紀錄片
「面對數位時代嚴峻的挑戰,傳統新聞媒體還有未來嗎?」「在爭奪眼球的生存戰爭下,新聞的核心價值仍在?」「新聞人面對新時代如何安身立命?」本片以提問方式探尋不同世代、不同角色的新聞人在數位轉型中如何看待產業的未來、及新聞的核心價值,共同思索新聞對文明的影響。受訪者涵蓋台灣主要新聞媒體的總編輯及不同世代的意見領袖,受訪名單如下(依照姓氏筆劃排序):王健壯、王銘義、吳豐山、李永得、何榮幸、胡元輝、范凌嘉、陳裕鑫、楊士範、黃哲斌、黃嘉瑞、蘇正平。訪談中個別新聞人談到在數位世代如何尋求新典範,單一個人時時刻刻的努力在時代巨輪下或許顯得渺小,但星星之火、可以燎原,期待新時代的新聞人本著初心、走出一條新的道路。
訪談內容節錄
-
王健壯上報董事長
「台灣現在經營媒體的人,大概只把媒體當成一個產業在經營,而不是當成一個志業去實踐,這造成一個結果,就是志業本來應該是媒體的核心,我們現在卻把核心給丟掉了、給忘掉了。」
「永遠要相信抬頭就可以看到天上有星星,星星也許光很微弱,那星星就是老派價值的典範;要抬頭,要尋找典範,你才可以找到我們自己當代的座標。」 -
王銘義中國時報總編輯
「整個臺灣傳統媒體在這樣一個局面裡,面臨到的是一個滅絕式的生存困境。」
「在這種混亂的媒體生態中,傳統媒體如何能夠保有競爭力,應該是怎麼把內容做好。怎麼把這種傳統媒體的競爭優勢,就是它的權威度、它的信任感,把它找回來。」 -
吳豐山前自立晚報社長
「媒體的核心價值,其實沒有什麼好爭論的,它就是以公正的報導,正確的報導,去滿足閱聽人知的權利,而形成輿論,去推動國家社會的進步。」
「對媒體的未來…要審慎樂觀,悲觀能怎麼辦呢?」 -
李永得文化部部長
「我們必須要保障言論的多元化,要能確保認真專業去做新聞的人,因為他們代表社會的良知,他們是對社會大眾、對公民社會、還有人類文明發展有貢獻的,所以不能夠讓他的生存空間被壓制到完全沒有辦法生存。」
「政府的責任是建構一個更公平、更合理的環境,但每一家媒體各自要去求生存,還是要自己找到它本身的立基點。」 -
何榮幸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創辦人、執行長
「媒體現在被社群平台宰制的困境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,大家都在摸索新的方式。我覺得在這個面向上,臺灣的商業媒體需要找到能夠兼顧理想與現實平衡點的新模式,這個模式要是可以被複製跟學習的,而不是去學習《紐約時報》跟《經濟學人》,我們需要找到臺灣自己本土的新典範。」
「我認為追查事情的真相、完整建立它的脈絡、然後去替社會上一些缺乏發聲管道的弱勢者發聲,還有監督政府、監督有權有勢者,這些都是媒體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永遠不會改變的核心價值。」 -
胡元輝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
「新聞產業是文化產業,它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。新聞其實是一種信任的商品,也就是說,它必須要具有一種閱聽眾跟媒體之間的信任度。如果沒有這樣的信任度,可能影響它的存在價值、甚至它的經濟價值。所以我覺得信任挑戰這件事,對新聞產業的衝擊恐怕是更大的。」
「現在看起來資訊很多,可是我們常會陷入一個偏聽的困局,也就是只找我們想要的資訊、只吸收跟我們原來想法類似的資訊,再加上現在網路平台的演算法,使得我們陷入同溫層。所以我們會發現,其實資訊多對有些人來講,他其實不要資訊多,他要的是他想要的資訊,結果就變成他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也會下降。」 -
范凌嘉聯合報總編輯兼聯合線上匯流長
「現在全球媒體都面臨了一個更大的挑戰,它不再是媒體本身形式的改變,而是外來的,譬如說社群平台,它對於媒體本身存在的價值,或存在的方式,都產生很大的衝擊。」
「對於未來想要從事新聞的人,我想信任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。對個人來說包括專業職能的增進,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可信賴的記者,對媒體來說要有一些基本程序正義的堅持,一些採訪倫理、道德的堅持。一旦搶短線,就算能一時創造很大的利潤,得到很多的關注、很高的PV,但長遠來說,損失的是更難挽回的信任。」 -
陳裕鑫前蘋果日報社長
「媒體除了面臨經營危機之外,還有價值危機。所謂價值危機是當媒體不再像媒體的時候,譬如它像內容農場,或它裡面充滿偏見,那對整個媒體型態有很大的影響,甚至把層次提高來看,這是民主防衛的一環,是最脆弱的一環。」
「對有勇氣進入新聞這個行業的人,我覺得現在是一個最好的時機。雖然你會看到一個最艱困的時期,但你找到突破困難的方式可能是最創新的方式,當你突破了,就是最有成就感、最有收穫的人,你會寫下一個從來沒有人寫下的紀錄。」 -
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
「對於媒體沒有絕對的信任,我覺得並不是壞事。因為這代表我們會去懷疑一些事情,我們不會說,媒體講的就絕對是對的,我覺得這才是恐怖的。就是今天如果你只相信你相信的東西,我覺得這件事反而是恐怖的。只要持續有更好的言論自由空間,提供更好的環境,讓各種內容產生,我不太覺得信任是一個真正那麼嚴重的問題,因為我們本該理性地去懷疑很多事情。」
「我們不需要信任一個媒體,或一個媒體講的所有的事情。我們應該盡可能多樣去接觸,所以我自己其實就訂了很多不同的新聞媒體,有臺灣的、有國外的。那你說其實有免費的啊,那為什麼我不看那些就好?因為我覺得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有價值的,我會願意用付費的方式去訂閱。我覺得未來可能就是,你會有很多很多的資訊來源,然後你會用訂閱的方式去取得資訊。」 -
黃哲斌媒體專欄作者
「像過往那種暴龍的大媒體時代,我們都知道已經過去了,這個時代真正的暴龍是臉書、Google這些大科技公司,新聞媒體你要比體型、比蠻力,是比不過他們的。所以我才說,新聞媒體現在應該要迅速去轉換角色,體認到這個客觀的現實,然後進入一個迅猛龍的心態。現在的新聞媒體,它的生存哲學更應該要強調靈巧、敏捷,怎樣去善用資源?怎樣去講求協調合作?你必須要轉換角色,誠實去面對這個客觀環境,才有辦法適應這個數位時代,讓自己演化成下一個時代的新物種。」
「現在是一個資訊過剩、而非匱乏的時代。當網路上充滿了很多學有專精的寫手、很多知識性網紅、很多垂直資訊內容的提供者,什麼旅遊、美食等等,每一個領域都有非常厲害的人,那在這個時代,你作為一個新聞媒體或一個媒體人,你的獨特價值在哪裡?」 -
黃嘉瑞自由時報副總編輯兼電子報中心執行長
「現在這種數位媒體時代,真正的總編輯就是這些平台,他們應該算是霸權、數位平台的霸權,他們才是總編輯,決定了你要看什麼。」
「演算法拿走的,其實不只是營收而已,還有我們對新聞的價值觀。我們自己永遠用我們新聞人的老靈魂在對抗科技人,怎麼可能贏得過他們?所以我所謂要有新思維,應該要大量引進一流的科技人才,用科技的思維去改造新聞產業,用另一個方式去建築出能夠捍衛新聞價值的那道高牆。」 -
蘇正平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
「目前新聞產業面對的最大的挑戰應該是,如何讓好的新聞工作者可以在這個產業裡,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;讓具有社會責任的媒體經營者,在這個產業可以賺到錢、繼續生存下去,可以去培養好的新聞人才。」
「不管是做為新聞人、或是新聞媒體經營者,風格是很重要的。所謂風格就是在不理想的環境下,我們怎麼做到最好。即使媒體環境不理想,還是要想辦法生存下去、做到最好。在裡面工作的人不要氣餒,順境有順境的做法,逆境有逆境的做法,可就是要活出一個像樣的新聞人,這一點對每一個個人來講,對自己的期許是非常重要的。」
新聞報導及迴響
-
【重燃新聞初心】蕭同茲基金會紀錄片大咖雲集 破解網媒困境「別把志業變產業」
上報
-
李宜培專文:歷史上的中央通訊社─黨色彩最淺而成就最大
風傳媒
-
蕭同茲基金會官網上線 推紀錄片《星星之火》探問新聞志業何去何從?
蘋果新聞網
-
如何在數位轉型下走出新道路?世代新聞人細數「老派價值」之必要
新新聞
-
蕭同茲基金會網站上線 「星星之火」影片談新聞使命與挑戰[影]
中央社
-
走向數位化保存珍貴畫面 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網站今上線
鏡周刊
-
蕭同茲典藏網站上線 紀錄片首映
聯合新聞網
-
《蕭同茲基金會》網站上線 紀錄片《星星之火》談新聞使命與挑戰
Ettoday
-
葉文立:寫在〈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〉網頁開啟之前
上報
-
新聞人應追求 輿論的健康環境
中國時報
-
內容為王 仍是傳統媒體的競爭優勢
中國時報
-
蕭同茲基金會紀錄片「集結媒體圈大咖」 紙本→數位環境大改變…更需突破網媒困境
中天
-
蕭同茲基金會官網上線 紀錄片《星星之火》談新聞志業
自由時報
-
【星星之火】新聞人的一生志業特輯》緬懷前賢 尋找初心
自由時報
-
【星星之火】新聞人的一生志業特輯》緣起
自由時報
-
【星星之火】新聞人的一生志業特輯》蕭同茲與葉明勳
自由時報
-
星星之火:新聞人的一生志業特輯(特輯封面頁)
自由時報
-
【藝術文化】承繼蕭同茲精神典範 新聞志業星星之火官網首映
自由時報
-
「星星之火 : 新聞人的一生志業」勿忘初心闢新路 公視週六首播
自由時報
-
數位轉型中新聞的未來 「星星之火:新聞人的一生志業」17日首播
聯合新聞網
-
公視周六首播紀錄片《星星之火:新聞人的一生志業》探討數位時代對新聞媒體的衝擊
蘋果新聞網
-
第一線新聞人全集結!蕭同茲基金會紀錄片「破解網媒困境」週六首播 中時王銘義:新聞是志業、內容是根本!
中天
-
數位衝擊!蕭同茲基金會推紀錄片《星星之火》菁英齊聚破解傳媒困境
民視新聞網
-
「星星之火 : 新聞人的一生志業」 探索新聞初心
東森新聞